宫延楼说养生 | 湿气缠身脾胃虚!抓紧给娃祛祛湿!

虽然春季阳光明媚,但不少孩子却不如往日活蹦乱跳,午饭扒拉两口就推碗,总说累得慌...这些信号可能在提醒:湿气已经悄悄困住了孩子的身体!

 

湿从何来——湿气自查,看懂“内外夹击”

 

湿气分为外湿与内湿,它们虽然来路不同,但却会“里应外合”,祖国医学称之为“同气相求”。外湿多由环境引起,但持续侵袭可能伤及脾胃形成内湿;而原本脾虚的孩子,又更易受外界湿气影响。

 

 外湿:来自大自然的考验 

 

春季雨水多、温差大,孩子穿衣厚了易闷汗,穿薄了又着凉。这种外界湿邪侵入肌表的情况,中医称为"外湿"。就像晾不干的衣物容易滋生霉菌,孩子汗后未及时擦干湿气便会滞留体内

 

内湿:吃出来的麻烦

 
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。过量食用油腻甜食、生冷饮品,或久坐少动导致脾胃运化失常,体内就会积聚“废水”,也是我们常说的“脾虚生湿”。很多孩子舌苔厚腻、口气重,正是脾胃发出的求救信号。

 

enlightened【四步检查孩子的湿气】

 

在祛湿之前,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大概检查一下,判断宝宝是否有湿气。

 

看舌头:舌体胖大,齿痕明显,苔白腻如积雪(脾虚湿盛);苔黄腻则湿热交织。

 

摸手心:正常孩子手心温暖干爽,湿气重的孩子手心潮热,像握着块湿毛巾。

 

看大便:冲马桶时总有黏痕,擦屁股要用好几张纸,说明湿气让大便变黏腻了。

 

看全身:“十胖九湿”,体型肥胖的宝宝很多都是湿气重的。如果宝宝每天起床都很累,没有精神,或者稍微一动就出黏汗,那很有可能就是体内湿气比较重了。

 

养护陷阱——日常不注意加重湿气

 

01 / 饮食过度

许多家长误以为“营养食物”多多益善,实则高糖水果中的果糖、乳制品中的酪蛋白等,过量摄入都会加重脾胃负担。春季饮食应遵循“以清为补”原则,注意适量食用。

 

02 / 过度防护

紧闭门窗使用加湿器、过度添衣导致汗出不畅,这些看似周全的保护,实则制造了潮湿微环境。孩子贴身衣物应以纯棉材质为主,每日至少保证两次开窗通风,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的鞋袜。

 

03 / 电子保姆

久坐不动影响阳气升发,电子产品不仅消耗视力,更会通过紧张情绪影响消化功能。建议将屏幕时间转化为亲子互动,比如简单的拍球游戏或阳台种植等。

 

当心脾胃被湿气困住 

 

《医宗金鉴》提出“外湿多兼风,内湿必因虚”,外湿常伴风干外邪,内湿则以脾胃问题为核心。“脾为生痰之源”,脾的功能强健,会直接影响孩子运化水湿的能力,孩子却又“脾常不足”,春季湿气较重,很容易出现“湿气困脾”的情况。

 

【日常饮食需注意】

湿气重的宝宝宜选用有健脾助运、祛湿化痰的食物,如谷物及豆类食物:扁豆、薏苡仁、赤小豆、山药等;果蔬类食物:冬瓜、荷叶、白萝卜、生姜、荠菜、紫菜等。应少食肥、甜、油、腻的食物;吃饭不宜过饱,以七分饱为宜,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。

 

【健脾祛湿食养方】

 

淮山陈皮炖扇骨(健脾)

用料:新鲜土猪扇骨1斤2两左右;新鲜铁棍山药2两;陈皮1/4个;芡实、莲子、茯苓各30克;生姜3~4片。

做法步骤:

1

将土猪扇骨斩成小件;新鲜铁棍山药洗净去皮,切段;陈皮洗净备用;茨实、莲子、茯苓洗净备用。

2

猪骨在滚水中焯一下,飞去血水和肉腥味。

3

将准备好的材料一起放入电压力煲中,加水,煲30分钟(若用的是老式汤煲,先大火滚10分钟,然后转小火煲1个小时)。

4

最后加适量盐调味即可。

 

冬瓜薏米排骨汤(祛湿)

用料:排骨250克,冬瓜500克,薏米适量,食盐适量。

做法步骤:

1

将排骨、意米洗净,冬瓜洗净后不去皮切成块状。

2

将排骨与惹米一同放人锅中,小火炖90分钟左右后加入冬瓜,再炖10分钟左右。

3

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食用。

 

 

【宫延楼健脾食养】

 

宫延楼清明冲剂沿用经典古方《脾胃学说》,甄选九大中草药,科学配伍而成,每一种中草药都经过严格筛选,口感清甜,健脾养胃~小蓝帽品质保证,具有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

 

 

宫延楼热灸膏系列,严格遵循自然之道,甄选27种名贵中药材,每一味都经过精心挑选与严格把关。不掺泥沙,精华含量足,春季热敷驱驱湿气,让身体清爽畅快。✦科学配伍 甄选原料 ✦耗时凝练  方成好膏 ✦传承秘方 非遗技艺 ✦保健养生 持久热敷 

 

小儿推拿——日常养护脾胃健康

 

补脾经:脾经位于拇指桡侧,使孩子拇指微屈,自指尖推至指根为补,推100~500次。

 

 

退六腑:六腑于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。自孩子肘关节推至掌根100~500次。

 

 

清大肠:大肠经位于食指桡侧缘,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。用拇指面自孩子食指虎口直推至指尖,100~500次。

 

 

捏脊:以拇指与食中两指呈对称着力,自龟尾(长强穴)开始,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大椎处3~5次。

 

 

*以上内容仅供参考

*版权图片来源包图网企业站

*保健食品不是药物,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

*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使用

*本产品为保健用品,不代替药品和医疗器械治疗

*参考资料:

[1]李墨辞,郭明章,吴同玉.脾虚生湿与脾虚生痰差异探析.亚太传统医药,2022,18(1):207-210.

[2]健脾祛湿 春季祛湿食谱大全.现代食品,2016(4):110-111.

 

宫延楼|浙江老字号滋补品牌    宫延楼说养生 | 湿气缠身脾胃虚!抓紧给娃祛祛湿!

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